【暑期社会实践】西农学子平遥非遗调研:对话匠人故事 探寻传承活力
近日,版权所有: 金沙9001w以诚为本(中国)-搜狗百科“非遗文化调研队”走进平遥,开展为期两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,通过问卷走访与匠人对话,深入探寻古城非遗的传承脉络与当代活力。
7月23日上午,队员们在平遥古城及周边发放问卷,与居民、游客交流非遗认知。调查显示,多数人熟知推光漆器、传统牛肉制作等代表性非遗,但对纱阁戏人等项目了解较少,八成受访者期待更多非遗体验活动。当地居民表示:“非遗是平遥的根,得让年轻人接棒传下去。” 当日下午,团队走访煤化厂与唐都漆器厂:在煤化厂,传统工艺与地方文化结合,通过改良工具、优化流程让老手艺更贴合现代需求,工坊内陈列的非遗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;在唐都漆器厂,老艺人现场演示“推光”“髹漆”等核心步骤,详解“七十二道工序”背后的严谨标准,让队员直观感受匠人坚守。
参观煤化场
24日上午,团队在曙光路文化艺术中心,与平遥推光漆器、平遥古灯艺、平遥纱阁戏人等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。围绕“如何成为传承人”,平遥推光漆器传承人分享家族传承中耳濡目染的经历;谈及“非遗独特之处”,平遥古灯艺传承人详解选料、造型、制作等古法工序的严谨,这些手艺,是时光与匠心打磨出的文化印记。交流中,传承人对年轻人满是期许:“多琢磨老手艺的门道,用新点子让传统跟上时代,别让一代代传下来的技艺断了根。”
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,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,而是匠人用岁月打磨的生活智慧,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。从煤化厂工坊的创新尝试到漆器厂的坚守传承,从街头受访者的朴素期待到传承人眼中的执着期盼,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非遗的生命力。作为青年学子,保护传承非遗不仅是记录与传播,更要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,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——这是调研中最深刻的感悟,也是传承接力的责任所在。
团队合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