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校跨学科学子团队挺进“两山杯”全国决赛,以“西农智慧”赋能浙北千年蚕桑产业

作者:胡张涛 赵家豪 图:宋佳豪 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-10-28 浏览次数:

近日,第三届“两山杯”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复赛结果揭晓,我校“金茧千年·智织马村”项目团队凭借其扎实的学科背景与创新的实践方案,成功从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,入选创意赛道全国决赛。

这支团队由我校动物遗传育种、农业信息工程、水利工程、法学等7名跨学科研究生组成。依托学校蚕桑丝绸研究所的科研支撑,深入田间地头,系统梳理马村村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,提出以“文化活化+科技赋能+产业融合”为核心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,用“西农智慧”赋能浙北千年蚕桑产业。

把脉问诊:千年古村的“成长烦恼”

马村村是我校团队的“解题”对象。该村拥有3500亩桑园,蚕桑产业是村民的“致富根”。然而,在深入的田间走访中,团队发现,这个“浙北第一村”正面临“成长的烦恼”:传统蚕种“农科5号”优质茧率不足30%,果桑品种“大十”抗病性弱;养殖仍以“家庭作坊式”为主,机械化程度低,导致生产效率低下;桑枝、蚕砂等副产品利用率不足三成,资源浪费严重;文旅融合也停留在“采摘+观光”的浅层,游客人均消费不足50元。

0a7f0278159ad2bbb8032a6b3040b4fc.png

学科赋能:一份来自“西农”的系统解决方案

面对这些难题,团队没有停留在表面,而是充分依托我校深厚的特色学科优势,从“品种、技术、机制、文化”四个维度,开出了一剂“西农良方”。在科技赋能上,团队亮出了我校的“王牌”。针对品种老化问题,团队计划引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培育的“陕蚕10号”优良蚕种,以及“红果2号”果桑,从源头上提质增效。针对效率低下,他们将我校成熟的“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蚕”模式引入马村,并计划借助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技术力量,部署物联网传感器,构建数字孪生平台,实现蚕病预警与精准调控。在生态循环上,团队打出了“组合拳”。发挥我校在生态循环农业领域的特长,团队提出了桑枝、蚕砂资源化利用方案。调研期间,团队成员现场为农户讲解桑枝黑木耳栽培技术,将废弃桑枝变为“致富菌棒”。在机制与文化创新上,跨学科背景优势尽显。团队中的法学背景成员牵头设计了“保底收购+分红”的新机制,鼓励农户以桑园、闲置农房入股文旅项目。同时团队联合非遗传承人,计划开发《丝路茧语》沉浸式剧本游,并利用AR技术还原北宋《蚕织图》场景,真正让沉睡的蚕桑文化“活”起来。

实干为先: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

方案的落地,源于“脚下沾泥”。调研期间,团队成员卷起裤腿、深入田间,不仅完成了产业梳理,更将“科技下乡”服务落到了实处。

“这个智能养蚕设备怎么用,真的能省事吗?”面对农户的疑问,团队成员耐心演示了智能养蚕设备的操作,并用我校在陕西石泉基地的实践数据举例,证明该模式可将劳动效率提升60%。从桑园测土、技术讲解到村民访谈,团队的专业和实干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一致欢迎。

“青年学子就应该深入乡村一线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”团队负责人胡张涛表示。据了解,该项目预计在3年内带动50户低收入家庭户均年增收3万元,新增就业岗位40个,并打造“马村金茧”区域品牌。

mmexport1756050285849.jpg

调研期间,团队参加了大赛训练营、项目对接会等活动,与当地政府、合作社、农户进行了深度交流。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,分工协作,开展“科技下乡”服务,为农户演示智能养蚕设备,讲解桑枝黑木耳栽培技术,受到村民欢迎。项目已通过大赛初赛、复赛评审,入选创意赛道决赛。接下来,团队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,继续深化校地合作,积极推动“蚕桑科技小院”在马村村的建设落地,为安吉县“两山”实践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,持续贡献“西农”的青春智慧与力量。

Baidu
sogou